
展覽論述
卷潮之聲
文/陳永賢
在人類歷史與社會發展脈絡下,族群與文化、遷徙和移動的軌跡相互交織,形塑了多層次的疆界記憶。1626年,西班牙帝國在臺灣基隆築起「聖薩爾瓦多城」,開啟另一種文化流動與記憶共存的地理景觀。
這種地景脈絡下建構與再現,讓文化景觀與歷史場所的精神共存,使空間成為一個充滿意義的載體。誠如地理學家段義孚所說,空間代表流動與距離,而地方則承載人們的情感寄託。[1]在流變之中,地景記憶不斷被重塑,臺灣作家吳明益亦以地景敘事,回應了技藝、生命與集體記憶之間的緊密聯繫。[2]
從這個角度來看,《卷潮之聲》象徵著歷史、記憶與文化如潮水般湧現、退去、又再度翻湧的動態過程。本展由陳永賢規劃,匯集七組藝術家:陳昱榮、李映蓉、黃翰柏、黃彥超、林雅暄、超維度互動及CHW Lab。他們透過臨場行為、音像表演、錄像、AI科技與新媒體等形式,對地方記憶、地緣政治與科技想像,提出深具洞察的當代詮釋。
展覽作品分為三種面向:「地景裂縫」、「身體記憶」和「技術殘響」。在「地景裂縫」方面,黃翰柏的《邊地軌跡》以巨觀微觀的視角呈現海陸交界,揭示冷戰地緣政治下的制度斷裂與棲地威脅。陳昱榮的《模糊之岸》則轉譯臺南文化遺址的身體感知,構築虛實交錯的景觀配置,探討外部權力對地方的調控作用。
其次是「身體記憶」,將對生命的感受及情感轉化為創作命題。李映蓉的《座頭》透過家族記憶,闡述祖父經歷的228事件,試圖以藝術補綴身心創傷。黃彥超的《娃娃國、娃娃町》透過扮裝行為來擾動慾望,並以荒謬動作拆解社會規訓,以此對抗政治意識的權力滲透。
再者,「技術殘響」部分,CHW Lab的《植物卷軸》以西班牙在臺城堡史為靈感,透過AI繪製植物的遷徙路徑,隱喻文化與身份的流動。林雅暄的《第十八空格》以臺灣白米炸彈客事件為起點,探討AI演算的人性保留,質疑自主權將歸何處。超維度互動的《Project Patching》從原住民影像搜尋的誤讀,揭露AI偏見所導致的文化壟斷,叩問機器模型的生成邏輯如何折射出人類存在價值。
《卷潮之聲》從現代性的反思出發,將「卷潮」視為一種生命經驗的動態節奏;它是回響,也是召喚。面對當前高度流動且不穩定的全球化時代,本展覽試圖透過藝術家作品,探索人與環境、自身與文化的連結,並叩問身體記憶、地緣政治與當代技術的聚合能量,如何回應文明的衝擊。在這股潮聲之中,我們聽見的不僅是共振頻率,更將看見未來的可能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[1] Yi-Fu Tuan, “Space and Place: The Perspective of Experience”, Minneapolis: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, 2001.
[2].吳明益,《天橋上的魔術師》(The Illusionist on Skywalk),臺北:夏日出版,2011。